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中,我们学习了三首富有韵味的古诗,它们分别是《牧童》《舟过安仁》和《清平乐·村居》。这三首诗以不同的视角和情感,展现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和乡村的宁静美好。
《牧童》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。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放牛归来的情景。“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”诗人用简洁的笔触,勾勒出广阔的草原和悠扬的笛声。绿草如茵,铺满了广袤的原野,有六七里之遥,仿佛一幅辽阔的画卷展现在眼前。晚风中,牧童悠闲地吹着笛子,那清脆的笛声在空气中回荡,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。“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”放牛归来的牧童,吃饱了饭,连蓑衣都来不及脱,就躺在草地上,望着皎洁的明月进入了梦乡。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牧童的纯真和质朴,他们没有繁琐的事务和烦恼,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自在地生活。
《舟过安仁》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。诗中描绘了两个小渔童在船上玩耍的情景。“一叶渔船两小童,收篙停棹坐船中。”一叶小小的渔船中,坐着两个可爱的小童,他们收起了竹篙,停下了船桨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“怪生无雨都张伞,不是遮头是使风。”奇怪的是,天空并没有下雨,他们却都张开了伞,原来不是为了遮雨,而是想利用伞来借助风力使船前进。这两句诗充满了童趣,小渔童们的聪明才智和天真可爱跃然纸上。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,利用身边的事物创造出了有趣的玩法,让人不禁为他们的机智点赞。
《清平乐·村居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。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,展现了一家五口的温馨场景。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”低矮的茅屋,清澈的小溪,溪边生长着郁郁葱葱的青草。在醉意中,传来了吴地柔软的方言,那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翁和老妇在相互逗趣,多么温馨的画面啊!“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”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,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,最可爱的是小儿子,他顽皮地躺在溪边,剥着莲蓬吃。这一家人各有各的事情,却都生活得那么自在和快乐,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。
这三首诗通过对儿童生活和乡村景色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、对生活的热爱之情。它们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古代的乡村,感受到了那份纯真和质朴。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,这些古诗就像一股清泉,流淌在我们的心中,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宁静,在疲惫中获得一份慰藉。同时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,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。
评论列表 (0条)